園內有兩個人工湖,營造了淡水環境給水生動植物。近紅棉路入口的湖較淺水(特別是近行人路的部分),可清晰見到湖底的蝦虎魚在休息和刮食石頭上的青苔。而水中暢遊的主要是錦鯉和非洲鰂,牠們都是池塘常見的養殖魚。若你留意水面的動靜,你會察覺到有小黑影在水面滑過。放心,你並非眼花,這黑影來自一種叫水黽(俗稱水較剪)的昆蟲。牠們有兩對超長的腿,能在水面極速滑行以捕捉獵物。
人工湖
水黽(水較剪)
蜻蜓
從水面往上看,你或會見到空中之霸——蜻蜓的身影。牠們時而捕食空中的昆蟲,時而停駐在水邊的石頭或植物上。當太陽猛烈時,牠們會把腹部豎起,以減少太陽直射的面積,防止體溫過高。
在湖的另一邊,栽種了較多水生植物,最受歡迎的是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。荷花全身都是寶,花、果(即蓮子)、葉、根莖(即蓮藕)皆可入饌。若家長夏天帶小朋友前來遊玩,記得跟他們說說荷花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,懷著感恩的心認識荷花。
荷花
蓮蓬
沿著湖邊的小徑走,就會來到另一個人工湖。這裡是龜的集中營,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龜都受困於此。牠們並非園方飼養的,相信是被人遺棄的寵物。部分龜殼的邊緣有向上翹的現象,估計是由於早前的照顧不當(例如沒有給予充足的鈣質和日曬)。家長可趁機教導小朋友若決定養寵物,就必須盡責,花心機好好照料,也不要隨便遺棄牠們。
小葵花鳳頭鸚鵡
香港公園內及附近經常可見到一類明星物種——來自印尼或東帝汶的小葵花鳳頭鸚鵡。相傳牠們的祖先是二戰時旗杆屋或港督府內所養的寵物,後有人在香港淪陷前放走牠們,牠們從此在香港落地生根。由於被過度捕獵作寵物,這種鸚鵡已被評為「極度瀕危」物種,全世界只剩下2000隻左右,比大熊貓、黑臉琵鷺等的情況更危急。而香港大約有200隻,是全世界最大的野化族群。牠們主要分佈在港島,特別是中西區。
香港公園是其中一個小葵花鳳頭鸚鵡聚居的地方。如果在近黃昏前來,多數能發現牠們的蹤影。牠們全身雪白,頭頂淺黃色的羽毛有時張開成半朵葵花狀,就像帶了個皇冠一樣。牠們每次出現總伴隨著嘈吵響亮的叫聲,可謂「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」。